很多人认为高血脂是肥胖者的“专属”,其实在生活中,有些“瘦子”也会出现高血脂。我们应该明确一点,脂肪并不等同于血脂。
什么是高血脂?
血脂,顾名思义,指血液里的脂肪。其实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成分,而是甘油三酯、胆固醇、磷脂等多种成分的混合。我们平时说的高血脂,专业说法是血脂异常,血液中上述两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高于正常范围,或一种叫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)的脂质低于正常范围,就表示血脂异常了。
有些血脂异常是因为其它疾病引起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病综合征、痛风等,这被称作继发性血脂异常,这部分人群就有不少是消瘦体型的。因此肥胖只是诸多危险因素之一,很多很瘦的人血脂水平也会异常,这一点并不奇怪。
血脂的标准是什么?
各国制定的标准以及不同国家检测仪器的参考标准并不一致,由此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也是难免的。
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》根据国人的实际情况设定了血脂的新标准,如下:
TC(总胆固醇):低于5.2 mmol/L为合适范围,5.2-6.2 mmol/L之间为边缘升高,大于等于6.2 mmol/L为升高;
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:低于3.4 mmol/L为合适范围,3.4-4.1 mmol/L之间为边缘升高,大于等于4.1 mmol/L为升高;
TG (甘油三酯):低于1.7 mmol/L为合适范围,1.7-2.3 mmol/L之间为边缘升高,大于等于2.3 mmol/L为升高。
HDL-C(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,男性不应低于1.0 mmol/L,女性不应低于1.3 mmol/L。
当然,上述标准是就正常人而言,对于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增高的患者,另当别论。
高血脂如何降脂?
高血脂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,很多患者容易忽视其治疗,结果造成一些并发症的发生,对患者伤害极大,重则危及生命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积极防治高血脂疾病,减少冠心病、脑梗塞、糖尿病、脂肪肝等并发症的发生。
无论患者心血管危险水平如何,均应进行生活方式治疗指导。部分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仍需降胆固醇药物治疗。
1、生活方式干预方案
主要包括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和增加体力运动、维持理想体重。
2、控制饮食
控制总能量的摄入:研究表明,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升高水平与肥胖程度成正比。在日常生活中,蔬菜、水果、全麦、粗杂粮、豆制品等含能量较低,应该适当多吃一些,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,并控制体重。
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及注意脂肪酸平衡:高血脂患者必须减少脂肪摄入,即低脂肪饮食。健康人每天摄入脂肪的合理数量是:脂肪提供的能量(供能比)占总能量的20至30%。目前,一般主张高血脂患者低脂肪饮食中,脂肪供能比控制在20%至30%(每天大致摄入40至50克脂肪)以下。一般人群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10%;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7%,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1%。低碳饮食的背后是脂肪食物的增加。
保证蛋白质摄入量:膳食蛋白质与高血脂的关系比较复杂,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,高血脂患者应保证饮食中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。建议高血脂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15%左右。大概每天60至70克蛋白质,尤其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量,比如鱼肉蛋奶豆制品等,均可适当摄入。
3、药物治疗
我国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、贝特类、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。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血脂异常防治以及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基石。